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农村电商 > 农村电商详情

【“敢”在湘乡·记者在一线】梅龙村:立“竹”资源 借竹生“金”

发布时间:2023年06月20日 【阅读次数:143次】 来源:中国湘乡网

   地处湘乡西南一隅的中沙镇梅龙村因地理位置偏远、区位优势不明显,产业经济发展一直驻足不前。近几年,村“两委”班子立足村里丰富的楠竹资源,打开发展新思路,做活“竹”元素,不仅让村集体经济有了明显起色,更激活了群众敢闯敢干的信心。本期“敢”在湘乡·记者在一线,我们一起去看看梅龙村干群如何“玩转”竹资源。

黄玲和江智春在竹荪基地查看竹荪生长情况。

村民在竹荪基地进行锄草。

激活资源打造“竹”特色

   盛夏时分,走进中沙镇梅龙村,随处可见绵延起伏的青翠竹林。梅龙村境内山地面积广阔,竹林4万多亩,楠竹资源丰富。虽有着独一无二的“金矿”,却挖不出“真金白银”。多年前,因缺乏管理,没有加工企业,这些资源长期荒废于山林,无人问津。梅龙村人守着满山的宝,过着紧巴巴的日子。

村民在制作竹制品。

黄玲和农产品集散中心负责人黄炯铸正在进行直播。

望着满山郁郁葱葱、拔节生长的楠竹,梅龙村党总支书记黄玲思考过很多。如何更好地利用这些资源,提高村集体经济,使其成为群众的“富贵竹”?“我们去外面考察,看到那些楠竹资源丰富的地方,经济都搞得很好,我就想着我们这里楠竹资源也很丰富,别人可以,为什么我们不行。”黄玲说。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靠着楠竹资源,村“两委”一步步探索特色产业发展之路。由于梅龙山海拔较高,气候湿润,所产出的冬笋肉质细嫩、白净鲜甜,成为了大家喜爱的山珍美味,梅龙冬笋也因此名声在外。2018年,驻村工作队充分发挥梅龙村盛产冬笋的优势,积极探索楠竹资源+农旅深度融合的发展之路,开展了“梅龙冬笋节”系列活动,以笋为媒,带动当地休闲旅游业和农副土特产品销售。同时成立梅龙农副土特产集散中心,解决村民家富余农副土特产的销路问题。

如今,每逢节假日,来梅龙山观光露营的人越来越多,梅龙村农副土特产集散中心的农副产品也越来越火,年收入达30多万元,辐射带动了周边两个村800户村民增收。

眼看来梅龙游玩的人越来越多,村“两委”成员却高兴不起来。因为人气虽然旺起来了,但旅游带来的经济效益却微乎其微。“游客来这里玩了以后就走了,并没有转化为经济效益。所以我们一直在想如何将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旅游经济优势?”黄玲说。

经过初次尝试之后,黄玲明白了,农副产品带来的收益有限,仅仅单纯靠旅游业也无法带领村民致富,唯有发展产业才是出路。如何发展产业,发展什么产业?又成为了摆在梅龙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面前的一道难题。

干部带头延伸“竹”产业

今年2月,我市一家连锁餐饮企业负责人来到梅龙村开展定点帮扶时,一眼相中了梅龙村农贸市场围着的竹篱笆,便和黄玲商量着能不能让村民制作一些竹篱笆,用于她生态农庄的装饰。这个意外接到的订单像点点星火,瞬间点亮了梅龙村产业发展的道路。

村民将竹篱笆进行碳化。

驻村工作队队长成立杰将村民制作竹篱笆的过程拍成视频。

接到这笔订单后,黄玲第一时间就找到了村民杨建求。杨建求曾经在竹器加工厂工作,经验丰富。但在和杨建求讲了制作竹篱笆的想法后,他却拒绝了黄玲。因为在杨建求看来,竹篱笆销路有限、价值太低,产生的经济效益不明显,他不想做这费力不讨好的事。但黄玲并没有因此放弃,而是多次登门做杨建求的思想工作。在黄玲的再三请求下,杨建求接下了这第一笔订单。

接下订单后,杨建求叫上家人和附近几户村民一起制作,不到一周的时间,就将200多米的竹篱笆制作完成,获得了3000多元的收入。尝到“甜头”后,杨建求不仅不再抵触,反而和黄玲一起号召更多的村民加入制作竹篱笆的行列中。杨建求手把手教村民制作竹篱笆,并且和村民一起设计更多不同款式,将竹篱笆做的越发精美。“现在在家每个月也能赚到三四千元,还能照顾到家里老人小孩,比到外面打工强太多。”村民胡桐生说。

如今,在杨建求家的地坪,经常可以看到这样一幅热闹忙碌的景象:村民们聚在一起,有的锯竹子、有的劈竹子、有的将一根根竹条交叉固定制作成竹篱笆……大家有说有笑,分工合作。“目前已经接到了数十笔订单。每人每天可以做好两到三块竹篱笆,合力可以赚到两三百元一天。”杨建求告诉记者,

为了打响知名度,让更多人了解到梅龙竹篱笆,黄玲学起了短视频制作,和驻村工作队一道将村民制作竹篱笆的过程拍成短视频,发布在抖音、微信朋友圈等平台,梅龙竹篱笆被越来越多的人看到,订单也纷至沓来。“现在竹篱笆销售已达到13000多米,产值达37万元。参加制作竹篱笆的群众越来越多,积极性也越来越高。”梅龙村驻村工作队队长成立杰说。

大山披绿,林下生金。随着竹篱笆产业越来越兴旺,梅龙村村“两委”又打起了林下经济的主意。2022年,梅龙村组织村“两委”干部去外地考察产业发展,考察中,村委成员江智春敏锐的发觉竹荪的生长环境和梅龙村的楠竹非常契合,而且竹荪经济效益高,似乎值得一试。回村后,江智春和大伙儿商量引进竹荪种植。但种植竹荪投入大,风险也大,村集体经济没有足够的资金用于试错。江智春长年经商,积累了一些资本,就在大伙儿犹豫不决的时候,他决定当村里“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自费试种竹荪。如果成功了,再向村民推广种植。

去年,江智春在梅龙山的竹林间种植了一亩竹荪,经过一年的管理和看护,成功种植出了竹荪,虽然亏损了一些钱,但江智春用事实证明了梅龙村的环境适宜竹荪生长。今年,江智春追加投资,流转了村上6亩田地种植竹荪。眼下正值竹荪发芽阶段,这段时间每天都要请十几名村民来基地浇水、锄草、搭建帐篷。江智春告诉记者,如果今年种植成功,每亩将产出1000多斤的新鲜竹荪,届时这将成为梅龙村又一特色“竹”产业。“由村干部带头试种,亏也是我们自己先亏。如果能够产生经济效益,我们将会在全村推广竹荪的种植。”江智春说。

如今,梅龙村已初步摸索出一条“旅游+产业”的发展之路,目前正在积极利用梅龙村丰富的楠竹资源和地理环境,打造“民宿+短途旅游”的新路子。后续将鼓励村民兴办民宿,连带经营餐饮,销售竹笋、竹荪、竹林飞鸡、土鸭、竹工艺品等特色农副产品,吸引远近游客前来赏景露营和品尝美食,体会“驻足赏竹翠,曲径闻竹香,凭窗听竹语,登高观竹浪”的美好意境。

记者手记:

过去,梅龙村青壮年劳动力大多外出务工,家里只剩下老弱妇幼,村庄缺乏人气,产业发展更无从谈起。在单纯卖楠竹效益不高的情况下,梅龙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积极求变、改变思路,一方面在乡村旅游、竹制品、种养植等方面做足文章,另一方面培养致富带头人,帮助群众增收致富,重新激发了他们敢闯敢干的信心。

产业兴,竹变金。愿梅龙村能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绿色发展之路,让百姓日子越过越红火。



附 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