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企业帮扶 > 企业帮扶详情

【走进省定贫困村】中沙镇和谐村:小小伞骨撑起脱贫梦

发布时间:2020年09月16日 【阅读次数:269次】 来源:湘乡网

村民将做好地伞骨架送到扶贫车间。.png

村民将做好地伞骨架送到扶贫车间。

       中国湘乡网9月16日讯(全媒体记者:吴维 王智雄)中沙镇和谐村地处偏远,竹木茂盛,当地人民一直有着手工做伞骨的传统。2015年,驻村帮扶队来到和谐村,因地制宜发展扶贫车间,量身打造机械伞骨加工厂,一步一个脚印,形成“培养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家、带动一方”的扶贫格局,用“小伞骨”撬动“大扶贫”。

       一大早,68岁的黄卫国推着手推车来到车间领取竹胚。一捆捆切割好的原材料,只需要通过钻孔、开槽、削薄三道工序就能制作成一根小伞骨。这对于年近七旬的黄卫国来说,不仅容易上手,而且做起来也不费劲儿。

       黄卫国是和谐村的原建档立卡贫困户。儿子离婚后,精神受了刺激,黄卫国原本打算等儿子病情好转让他出去打工,但又担心儿子出事,自己身体不好一个人在家也多有不便。现在村里有了伞骨加工项目,他和儿子就在家里加工伞骨,业务忙的时候,每人每月能赚到2000多元。

       和谐村毗邻南岳七十二峰之一的紫峰,与双峰县交界,是湘乡市原省定贫困村。全村有24个村民小组1080户3900人,原有建档立卡贫困户84户269人。这里四面环山,桑竹繁盛,环境怡人。但是,连绵起伏的大山和闭塞的交通环境制约了和谐村的经济发展,有劳动能力的青年都选择外出务工,留守在家里的都是妇女、儿童和老人。

       解决村民就近就业问题,就是为贫困群众谋长远、解远忧的真招实招。随着脱贫攻坚的深入推进,和谐村村“两委”和驻村帮扶队敏锐地发现,连绵不绝的竹海是做伞骨上好的原材料,不管是老人、小孩还是腿脚不方便的人,都可以轻松完成这项工作。

驻村帮扶队和公司负责人到贫困户家进行技术指导。.png

驻村帮扶队和公司负责人到贫困户家进行技术指导。

       和谐村驻村帮扶队队长赵建成说:“我们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如何把我们和谐村丰富的楠竹资源利用起来,村民们都有传统的手工制作伞骨的经验,我们就思考能不能够通过机械化加工,把难做的工序在厂里完成之后,再给贫困户去做。”

       中沙镇荆峰莉竹木加工有限公司原是一家凉席、烤烟片加工厂,也是村里唯一的一家竹木加工公司。和谐村村“两委”和驻村帮扶队决定引进荆峰莉竹木加工厂,利用公司的技术优势和设备优势,把传统的手工制作伞骨转变为机械制作,让贫困户、妇女、老人在家里就能参与到加工环节,实现家门口就业。据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2017年公司花了半年时间做过四套方案,不断改进,第四套方案终于成功了,与传统手工每天做一二十把相比,机器一天能做几千把。

伞骨架。.png

伞骨架。

       2018年3月,量身定制的伞骨加工“扶贫车间”正式落地,以“村委+公司+贫困户”的发展模式进行产业扶贫。村“两委”、驻村帮扶队和公司免费组织贫困户进行机械加工伞骨技术培训,免费给贫困户购买小型竹制品加工机械。工艺简单,操作轻松,贫困户制好的伞骨公司按照每把0.5元的价格进行回收,真正让贫困户“零距离”就业、“零门槛”上手、“零投入”增收。可没成想,产业落地了,厂子也办起来了,村民们却不肯来。第一期培训动员会之后,只有5户村民签订了协议。于是,驻村帮扶队员又和村“两委”在一起,逐户上门宣讲,通过会议让做得好的、做成功的现身说法,或者组织村民观摩,通过多种形式慢慢把他们的思想统一起来。

谢伦加正在制作伞骨。.png

谢伦加正在制作伞骨。

       自己手脚不方便、年纪大,不知能不能适应这样的工作模式,这是绝大多数贫困户的担忧。谢伦加是和谐村的原建档立卡贫困户,老伴中风后,家里的经济负担一直很重。第一期培训动员会后,他并没有签订协议。为激发大家的积极性,和谐村村“两委”和驻村帮扶队逐户上门,把机械送到贫困户手中。公司负责人到家里一对一进行技术指导,实行工资日结,让贫困户看到实实在在的利益。这一次,谢伦加毫不犹豫地与公司签订了合同,73岁的他越做越起劲。谢伦加高兴地说,现在我一个月能做1000多元了。

        如今,村里已经有62户贫困户参与伞骨加工,给贫困户创收150余万元。2019年,和谐村的这家伞骨加工“扶贫车间”还开进了中沙镇易地搬迁安置区,为13户安置区的贫困户解决就业问题。荆峰莉竹木加工有限公司也被打造成湘乡市“扶贫车间”和“一户一产业工人培养基地”,获评全省“一户一产业工人”培养工程优秀项目;2020年4月,获评全省2020年第一批示范性就业“扶贫车间”。

        和谐村以“扶贫车间”为载体,把贫困户嵌入到产业发展的链条中,让一根根伞骨成为他们脱贫致富的“助推器”。此外,除了竹骨伞加工之外,村里的苗木专业合作社和青蛙养殖基地还为10户贫困户提供了就业机会,16户贫困户兴办的养殖业也渐有起色。60千瓦光伏发电项目已并网投入使用,每年村级集体增收近5万元。

         如今,和谐村建档立卡贫困户除1户2人兜底保障以外,其余83户261人已经按标准、按程序全部脱贫。脱贫不脱政策,脱贫不脱帮扶。下一步,“扶贫车间”将继续升级技术,扩大规模,让过去田间劳作的农民变成了“上班族”,让村民家门口就业,实现村民生活富裕。



附 件: